明成祖永樂七年,明軍遭遇了一次軍事失敗,也就是臚朐河之戰,號稱是10萬明軍全軍覆沒,而對手是蒙古韃靼部,此戰明軍主帥是靖難功臣之一的丘福,《明史》和《明實錄》的記載中,都是沒有隱晦此次戰敗,但是關於此戰的細節,以及明軍所遭受的損失有多大,記載中卻有些含糊,這也會很多人認為此戰明軍全軍覆沒的一個原因,個人的觀點是,明軍是戰敗了,但是並沒有敗的那麼慘。
當時的軍事環境是,逃到北方的元順帝雖然還以大元帝國自居,但問題是北元中央朝廷的威信大大降低,在朱元璋時期的多次北伐打擊下,北元名存實亡,元順帝之子愛猷識理達臘之後的蒙古大汗大多成為蒙古貴族內部政權鬥爭的犧牲品,蒙古無法避免的走上了分裂之路,蒙古韃靼部的阿魯台擁立本雅失里為汗,與蒙古西部的瓦剌部貴族攻戰不已,此時明成祖朱棣看到了機會,也就是兩頭給甜頭,攛掇雙方互掐,這對大明的確是有利的,可是沒想到,阿魯台沒給朱棣這個面子。
《明史.韃靼列傳》時本雅失里已為瓦剌所襲破,與阿魯台徙居臚朐河。福率千騎先馳。
《明史.成祖本紀》給事中郭驥使本雅失里,為所殺。
當時的情況是本雅失里和阿魯台被瓦剌所敗,明成祖朱棣顯然是準備趁機招降蒙古韃靼部的,可是阿魯台不知是因為看破了朱棣的小心思,還是依然保有著曾經蒙古帝國的高傲心態,斬殺了明使郭驥,這一來是向瓦剌表明自己的態度,絕不會和明朝和談,二來估計就有向大明示威的意思,朱棣因此大怒,畢竟這是在打他的臉啊,既然本雅失里和阿魯台不服軟,那麼就只能硬來了,畢竟在永樂七年的時候,大明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已經明確表露出立足北方的決心,那麼穩定蒙古韃靼和瓦剌部就是保護大明北疆的安全,這個時候,你本雅失里和阿魯台和朱棣甩臉色,真是找打了。
關於此戰明軍的兵力有多少,以及兵力結構組成其實是值得推敲的。
《明史.丘福列傳》命福佩征虜大將軍印,充總兵官……以十萬騎行。
《李朝實錄》沂國公丘福, 將兵二十萬北征。
《明史.韃靼列傳》將精騎十萬北討,諭以毋失機,毋輕犯敵,一舉未捷,俟再舉。
《李朝實錄》中記載明軍此戰發動20萬大軍,相比之下,《明史》的記載還是相對可信一些,畢竟前者在記載明朝歷史的時候存在誇張的地方,個人對此次明軍的兵力構成有些疑問,那就是當時明軍是不是10萬精銳騎兵,如果是,戰敗了,還全軍覆沒,朱棣應該沒有底氣在次年就再次集結大軍北伐,而且還把本雅失里、阿魯台打服了,我認為當時明軍應該是步騎混合部隊,這個待會再說。
臚朐河之戰的過程歷史記載的其實比較簡略,那就是丘福過於輕敵激進,被韃靼部抓住了機會,之後10萬明軍就沒了,我們再復盤此戰的話,就會發現,記載中似乎隱藏著些什麼。
《明太宗實錄》福率將校千餘人先至臚朐河,遇虜游兵與戰,敗之,遂乘勝度河,又獲虜尚書一人,福飲勞而詢之,言本雅失里知大兵至,惶懼欲北遁,去此可三十餘里,福喜曰,當疾馳擒之,是時官軍未集,諸將皆曰,恐虜遣此人誘我,不可信,且駐兵俟諸軍俱至,先遣精騎覘其虛實何如,而後擊之,毋墮虜,計福不從。(ps:朱棣的廟號是在嘉靖時改為成祖的,之前為太宗)
當時的戰況是,丘福作為10萬明軍的統帥,但是他自己是充當了先鋒軍的,乍一看很奇怪,其實如果你看過丘福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就知道,他最合格的位置就是先鋒軍,可謂戰無不勝,多次出奇制敵,所以說他出現在大軍先鋒的位置是不奇怪的。
而且丘福所率的應該是精銳的精騎部隊,他做所以戰線如此靠前,顯然他為的就是實施斬首行動,製造韃靼部發生混亂,便於明軍主力收割,在這個時候,丘福通過一次小勝抓獲了韃靼部的一位尚書,得知了本雅失里的駐地,由此丘福有了一個斬首計劃,當時明軍其他將領是不支持的,丘福的確固執己見,強行推行了這次冒險的軍事行動,個人認為丘福這個決定沒有什麼錯誤。
《明史.丘福列傳》戰白溝河,以勁卒搗中堅。夾河、滄州、靈璧諸大戰,皆為軍鋒。盛庸兵扼淮,戰艦數千艘蔽淮岸。福與硃能將數百人,西行二十里,自上流潛濟,猝薄南軍。庸驚走,盡奪其戰艦,軍乃得渡。
先來看看丘福的靖難之役中幾次精彩的表現,你就會知道,他本來就不是穩紮穩打的將領,他就是一個指揮部隊猛打猛衝,出其不意的先鋒軍官,而朱棣讓他擔任主帥,恐怕其中的意思也是希望丘福發揮自己的指揮特點,而且在草原上,騎兵部隊的奔襲作戰的確能夠帶動局勢主動,雖說記載里一直在說朱棣對丘福說過,不可輕敵冒進,要徐徐圖之,但這更像是此戰戰敗後,給朱棣減少責任的說辭,如果朱棣真的想要穩站穩打,就不應該任命丘福為主帥。
而且那個尚書給的信息也是真的,《明史.丘福列傳》以尚書為鄉導,直薄敵營。戰二日,每戰,敵輒佯敗引去,福銳意乘之。也就是說丘福是找到了本雅失里駐地的,並且接連兩日發生了戰鬥,也就是說丘福通過那個尚書得到的戰場信息是對的,畢竟韃靼部不可能提前知道丘福的行軍動向,當時丘福是帶著一支精騎部隊奇襲的,本雅失里不可能在臚朐河表演了一場戲,還要讓那個尚書恰好活著被抓,這個間諜計劃實施起來難度太大,有太多的意外會導致失敗了。而且就結果而言,丘福也是找到了本雅失里駐地的,至此,丘福的軍事行動都是成功的。
只有後來韃靼部多次佯敗,這正常,這是從北元時期,蒙古人最習慣的打法,那就是先示弱,吸引明軍追擊,拉長明軍的補給線,拖延戰事,別的不說,把戰事拖至冬天,那明軍最大敵人就不是蒙古人而是寒冬了。哪怕是明軍名將徐達,在嶺北之戰中,也是被擴廓帖木兒以類似戰法擊敗了,所以說不要認為這是蒙古人專門對付丘福用的計策,這是當時蒙古軍隊常用的戰術。
此戰中,丘福的錯誤不是說執行斬首戰術有問題,而是他不能親自執行斬首行動,而且莫名其妙的讓明軍主要的四位統兵將領都參加了這次斬首行動,因為歷史記載過少,我們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讓10萬明軍的5位主要將領,都成為先鋒軍官了,而且還被韃靼部一窩端了,這簡直是不可思議。
按照記載來看,當時丘福手下所有將領都說不能貿然出擊,理由也是很充分,一個是對手有示弱誘敵之嫌,再者當時明軍「官軍未集」,也就是說明軍主力部隊尚未集結,丘福想要趁機奇襲結束這場戰爭,出發點是好的,所以說當時並不是所有將領都反對丘福計劃的,《明史》中用諸將皆曰來形容那次軍事會議的過程顯然是將這次戰敗的責任完全歸咎於丘福了,但《明史》自己有露出了馬腳。
《明史.李遠列傳》遠帥五百騎突陣,殺數百人,馬蹶被執,罵不絕口死。
《明史.王聰列傳》聰及遠嘗諫福,故得褒恤。
《明史.王忠列傳》出塞戰歿,年五十一,爵除。
《明史.火真列傳》出塞戰歿,年六十一。爵除。
這裡說的很明確,跟隨丘福出征的其他四位將領,只有李遠和王聰在那次軍事會議上,極力反對丘福貿然出擊的作戰計劃,王忠和火真是沒有反對的,所以說他倆在戰死後不但沒有得到死後追封,反倒是因罪被除去了爵位,其實這兩人也是夠冤的啊,也為國捐軀力戰而亡了,但是死後還是戴罪之身。
所以說,當丘福說出自己要執行斬首計劃的時候,明軍的高級將領並非出現集體反對的情況,也就說說,這個計劃,在當時的明軍將領層中,是得到一定認可的,風險和機遇並存嘛,打仗哪有十拿九穩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丘福開始實施自己的戰術計划了。
只是丘福在執行此冒險計劃的時候,一開始就錯了,他畢竟是全軍主帥,怎麼可以在這個時候親自擔當先鋒軍呢?而且還把其他四位主要將領也帶著,沒有留下一人在後方統領全局,而且不是說明軍主力尚未集結嗎?那麼其他各路領兵的將領是誰?這裡歷史上沒有記載,按理說,就算當時丘福在多麼輕敵,也不至於不安排一個統領後方的將領啊,此戰明軍就是在統帥陣亡,沒有指揮的情況下,被韃靼部擊潰的。所以個人認為,此戰明軍戰敗,根本的原因是丘福在錯誤的位置做了正確的事。
個人猜測當時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丘福在得知本雅失里駐地後,著急了其他四位主要將領參加軍事會議,雖然以後很強烈的反對聲音,但是丘福仍然推行了此次軍事行動,那麼為了一舉結束戰術,他必須集結所有其可以調動的軍事力量,所以其他四位將領帶過來的少數騎兵部隊也被徵集,丘福顯然是在孤注一擲,而這也是他習慣的打法,還是那句話啊,他的打法就是這樣,猛打猛衝,出奇制勝有一個弱點就是容易不計後果,不考慮後面的事情,丘福曾經作為先鋒官的時候還沒有問題,戰敗了對全局還不止於有太大的影響,但是作為全軍主帥,問題就大了,丘福相當於是丟棄了明軍的優勢,自己主動將指揮層送到了韃靼部的包圍圈中,結果被對方一窩端了,而其他各路明軍在沒有統一指揮的情況下,被蒙古人追擊,結果可想而知,所以說臚朐河之戰,明軍戰敗,朱棣是有一定責任的,他在統帥人選上出了問題,就好比,讓一隻貓看著一條鹹魚一樣,你告訴其多少遍不能吃,也是沒有用的。
《明史.丘福列傳》聰戰死,福及諸將皆被執遇害,年六十七,一軍皆沒。
《明史.韃靼列傳》敵眾奄至,圍之,五將軍皆沒。帝益怒。
《弇州四部稿·卷八十》丘福恃眾不為備,全軍十萬騎皆沒。
而此戰明軍損失有多大呢?《明史》記載中主要凸顯的是,將領的損失,軍隊損失用「一軍皆沒」來形容,這裡應該指的是,丘福帶領的突襲明軍,並非指全部明軍,但是在《弇州四部稿》用10萬騎兵全軍覆沒來形容,我個人是不相信,全軍覆沒的,如果真的是10萬騎兵,打不贏,還不會逃了,又不是騎兵追擊步兵,那是屠殺,騎兵追擊騎兵在沒有提前穿插至其敵後的安排時是很難實現的。
《明太宗實錄》丘福麾下將士,多有歸之者具言,福等及虜戰敗績事。
(永樂八年五月)癸巳,車駕次雙清源,前從丘福陷虜中軍士聞,上親征,至是多脫歸。
再者通過《明實錄》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前線明軍戰敗的時候,是有逃回來的明軍的,而且在次年,朱棣親征的時候,被俘獲的明軍,也有逃脫重回大明的,所以說暫且不提當時明軍有沒有10萬,真正被斬殺的應該是丘福帶領的那支突襲部隊,而尚未集結的主力部隊,在丘福等人戰敗被殺後,發生潰退,一部分被俘,一部分逃回大明,死在草原上的,大多也不是被蒙古人殺死的,而是在潰逃中,迷失道路,後者給養不足,屬於非戰鬥減員損失。
而且臚朐河之戰明軍損失對大明來說並不嚴重,畢竟次年朱棣就親征了,《明史.成祖本紀》(永樂八年)五月丁卯,更名臚朐河曰飲馬。甲戌,聞本雅失里西奔,遂渡飲馬河追之。己卯,及於斡難河,大敗之,本雅失里以七騎遁。丙戌,還次飲馬河,詔移師征阿魯台。並且打贏了,如果說臚朐河之戰,明軍因為丘福冒進而損失過大的話,朱棣就算在凶,也沒這個底氣去親征吧,不過話說,當時朱棣親征至臚朐河時,還將其改名了,多少還是對此次戰敗心有不甘的。
總的來說,臚朐河之戰是丘福習慣性的制定了有風險但也有利的軍事行動,錯誤就錯誤在,他不僅自己親自去執行這麼冒險的計劃,還帶上了其他四位主要將領,妥妥的是把指揮部送到敵方眼皮子地下的節奏,讓對方來了一次斬首行動,此戰明軍雖然戰敗,但是好在損失不大,用全軍覆沒來形容,是有些誇張了。
參考資料《明史.成祖本紀》《明史.丘福列傳》《明史.李遠列傳》《明史.王聰列傳》《明史.王忠列傳》《明史.火真列傳》《明史.韃靼列傳》《明太宗實錄》《李朝實錄》《弇州四部稿·卷八十》
臚朐河之戰10萬明軍大敗,丘福的斬首戰術沒問題,是他的位置錯了
明成祖永樂七年,明軍遭遇了一次軍事失敗,也就是臚朐河之戰,號稱是10萬明軍全軍覆沒,而對手是蒙古韃靼部,此戰明軍主帥是靖難功臣之一的丘福,《明史》和《明實錄》的記載中,都是沒有隱晦此次戰敗,但是關於此戰的細節,以及明軍所遭受的損失有多大,記載中卻有些含糊,這也會很多人認為此戰明軍全軍覆沒的一個原因,個人的觀點是,明軍是戰敗了,但是並沒有敗的那麼慘。
當時的軍事環境是,逃到北方的元順帝雖然還以大元帝國自居,但問題是北元中央朝廷的威信大大降低,在朱元璋時期的多次北伐打擊下,北元名存實亡,元順帝之子愛猷識理達臘之後的蒙古大汗大多成為蒙古貴族內部政權鬥爭的犧牲品,蒙古無法避免的走上了分裂之路,蒙古韃靼部的阿魯台擁立本雅失里為汗,與蒙古西部的瓦剌部貴族攻戰不已,此時明成祖朱棣看到了機會,也就是兩頭給甜頭,攛掇雙方互掐,這對大明的確是有利的,可是沒想到,阿魯台沒給朱棣這個面子。
《明史.韃靼列傳》時本雅失里已為瓦剌所襲破,與阿魯台徙居臚朐河。福率千騎先馳。
《明史.成祖本紀》給事中郭驥使本雅失里,為所殺。
當時的情況是本雅失里和阿魯台被瓦剌所敗,明成祖朱棣顯然是準備趁機招降蒙古韃靼部的,可是阿魯台不知是因為看破了朱棣的小心思,還是依然保有著曾經蒙古帝國的高傲心態,斬殺了明使郭驥,這一來是向瓦剌表明自己的態度,絕不會和明朝和談,二來估計就有向大明示威的意思,朱棣因此大怒,畢竟這是在打他的臉啊,既然本雅失里和阿魯台不服軟,那麼就只能硬來了,畢竟在永樂七年的時候,大明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已經明確表露出立足北方的決心,那麼穩定蒙古韃靼和瓦剌部就是保護大明北疆的安全,這個時候,你本雅失里和阿魯台和朱棣甩臉色,真是找打了。
關於此戰明軍的兵力有多少,以及兵力結構組成其實是值得推敲的。
《明史.丘福列傳》命福佩征虜大將軍印,充總兵官……以十萬騎行。
《李朝實錄》沂國公丘福, 將兵二十萬北征。
《明史.韃靼列傳》將精騎十萬北討,諭以毋失機,毋輕犯敵,一舉未捷,俟再舉。
《李朝實錄》中記載明軍此戰發動20萬大軍,相比之下,《明史》的記載還是相對可信一些,畢竟前者在記載明朝歷史的時候存在誇張的地方,個人對此次明軍的兵力構成有些疑問,那就是當時明軍是不是10萬精銳騎兵,如果是,戰敗了,還全軍覆沒,朱棣應該沒有底氣在次年就再次集結大軍北伐,而且還把本雅失里、阿魯台打服了,我認為當時明軍應該是步騎混合部隊,這個待會再說。
臚朐河之戰的過程歷史記載的其實比較簡略,那就是丘福過於輕敵激進,被韃靼部抓住了機會,之後10萬明軍就沒了,我們再復盤此戰的話,就會發現,記載中似乎隱藏著些什麼。
《明太宗實錄》福率將校千餘人先至臚朐河,遇虜游兵與戰,敗之,遂乘勝度河,又獲虜尚書一人,福飲勞而詢之,言本雅失里知大兵至,惶懼欲北遁,去此可三十餘里,福喜曰,當疾馳擒之,是時官軍未集,諸將皆曰,恐虜遣此人誘我,不可信,且駐兵俟諸軍俱至,先遣精騎覘其虛實何如,而後擊之,毋墮虜,計福不從。(ps:朱棣的廟號是在嘉靖時改為成祖的,之前為太宗)
當時的戰況是,丘福作為10萬明軍的統帥,但是他自己是充當了先鋒軍的,乍一看很奇怪,其實如果你看過丘福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就知道,他最合格的位置就是先鋒軍,可謂戰無不勝,多次出奇制敵,所以說他出現在大軍先鋒的位置是不奇怪的。
而且丘福所率的應該是精銳的精騎部隊,他做所以戰線如此靠前,顯然他為的就是實施斬首行動,製造韃靼部發生混亂,便於明軍主力收割,在這個時候,丘福通過一次小勝抓獲了韃靼部的一位尚書,得知了本雅失里的駐地,由此丘福有了一個斬首計劃,當時明軍其他將領是不支持的,丘福的確固執己見,強行推行了這次冒險的軍事行動,個人認為丘福這個決定沒有什麼錯誤。
《明史.丘福列傳》戰白溝河,以勁卒搗中堅。夾河、滄州、靈璧諸大戰,皆為軍鋒。盛庸兵扼淮,戰艦數千艘蔽淮岸。福與硃能將數百人,西行二十里,自上流潛濟,猝薄南軍。庸驚走,盡奪其戰艦,軍乃得渡。
先來看看丘福的靖難之役中幾次精彩的表現,你就會知道,他本來就不是穩紮穩打的將領,他就是一個指揮部隊猛打猛衝,出其不意的先鋒軍官,而朱棣讓他擔任主帥,恐怕其中的意思也是希望丘福發揮自己的指揮特點,而且在草原上,騎兵部隊的奔襲作戰的確能夠帶動局勢主動,雖說記載里一直在說朱棣對丘福說過,不可輕敵冒進,要徐徐圖之,但這更像是此戰戰敗後,給朱棣減少責任的說辭,如果朱棣真的想要穩站穩打,就不應該任命丘福為主帥。
而且那個尚書給的信息也是真的,《明史.丘福列傳》以尚書為鄉導,直薄敵營。戰二日,每戰,敵輒佯敗引去,福銳意乘之。也就是說丘福是找到了本雅失里駐地的,並且接連兩日發生了戰鬥,也就是說丘福通過那個尚書得到的戰場信息是對的,畢竟韃靼部不可能提前知道丘福的行軍動向,當時丘福是帶著一支精騎部隊奇襲的,本雅失里不可能在臚朐河表演了一場戲,還要讓那個尚書恰好活著被抓,這個間諜計劃實施起來難度太大,有太多的意外會導致失敗了。而且就結果而言,丘福也是找到了本雅失里駐地的,至此,丘福的軍事行動都是成功的。
只有後來韃靼部多次佯敗,這正常,這是從北元時期,蒙古人最習慣的打法,那就是先示弱,吸引明軍追擊,拉長明軍的補給線,拖延戰事,別的不說,把戰事拖至冬天,那明軍最大敵人就不是蒙古人而是寒冬了。哪怕是明軍名將徐達,在嶺北之戰中,也是被擴廓帖木兒以類似戰法擊敗了,所以說不要認為這是蒙古人專門對付丘福用的計策,這是當時蒙古軍隊常用的戰術。
此戰中,丘福的錯誤不是說執行斬首戰術有問題,而是他不能親自執行斬首行動,而且莫名其妙的讓明軍主要的四位統兵將領都參加了這次斬首行動,因為歷史記載過少,我們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讓10萬明軍的5位主要將領,都成為先鋒軍官了,而且還被韃靼部一窩端了,這簡直是不可思議。
按照記載來看,當時丘福手下所有將領都說不能貿然出擊,理由也是很充分,一個是對手有示弱誘敵之嫌,再者當時明軍「官軍未集」,也就是說明軍主力部隊尚未集結,丘福想要趁機奇襲結束這場戰爭,出發點是好的,所以說當時並不是所有將領都反對丘福計劃的,《明史》中用諸將皆曰來形容那次軍事會議的過程顯然是將這次戰敗的責任完全歸咎於丘福了,但《明史》自己有露出了馬腳。
《明史.李遠列傳》遠帥五百騎突陣,殺數百人,馬蹶被執,罵不絕口死。
《明史.王聰列傳》聰及遠嘗諫福,故得褒恤。
《明史.王忠列傳》出塞戰歿,年五十一,爵除。
《明史.火真列傳》出塞戰歿,年六十一。爵除。
這裡說的很明確,跟隨丘福出征的其他四位將領,只有李遠和王聰在那次軍事會議上,極力反對丘福貿然出擊的作戰計劃,王忠和火真是沒有反對的,所以說他倆在戰死後不但沒有得到死後追封,反倒是因罪被除去了爵位,其實這兩人也是夠冤的啊,也為國捐軀力戰而亡了,但是死後還是戴罪之身。
所以說,當丘福說出自己要執行斬首計劃的時候,明軍的高級將領並非出現集體反對的情況,也就說說,這個計劃,在當時的明軍將領層中,是得到一定認可的,風險和機遇並存嘛,打仗哪有十拿九穩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丘福開始實施自己的戰術計划了。
只是丘福在執行此冒險計劃的時候,一開始就錯了,他畢竟是全軍主帥,怎麼可以在這個時候親自擔當先鋒軍呢?而且還把其他四位主要將領也帶著,沒有留下一人在後方統領全局,而且不是說明軍主力尚未集結嗎?那麼其他各路領兵的將領是誰?這裡歷史上沒有記載,按理說,就算當時丘福在多麼輕敵,也不至於不安排一個統領後方的將領啊,此戰明軍就是在統帥陣亡,沒有指揮的情況下,被韃靼部擊潰的。所以個人認為,此戰明軍戰敗,根本的原因是丘福在錯誤的位置做了正確的事。
個人猜測當時可能出現的情況是,丘福在得知本雅失里駐地後,著急了其他四位主要將領參加軍事會議,雖然以後很強烈的反對聲音,但是丘福仍然推行了此次軍事行動,那麼為了一舉結束戰術,他必須集結所有其可以調動的軍事力量,所以其他四位將領帶過來的少數騎兵部隊也被徵集,丘福顯然是在孤注一擲,而這也是他習慣的打法,還是那句話啊,他的打法就是這樣,猛打猛衝,出奇制勝有一個弱點就是容易不計後果,不考慮後面的事情,丘福曾經作為先鋒官的時候還沒有問題,戰敗了對全局還不止於有太大的影響,但是作為全軍主帥,問題就大了,丘福相當於是丟棄了明軍的優勢,自己主動將指揮層送到了韃靼部的包圍圈中,結果被對方一窩端了,而其他各路明軍在沒有統一指揮的情況下,被蒙古人追擊,結果可想而知,所以說臚朐河之戰,明軍戰敗,朱棣是有一定責任的,他在統帥人選上出了問題,就好比,讓一隻貓看著一條鹹魚一樣,你告訴其多少遍不能吃,也是沒有用的。
《明史.丘福列傳》聰戰死,福及諸將皆被執遇害,年六十七,一軍皆沒。
《明史.韃靼列傳》敵眾奄至,圍之,五將軍皆沒。帝益怒。
《弇州四部稿·卷八十》丘福恃眾不為備,全軍十萬騎皆沒。
而此戰明軍損失有多大呢?《明史》記載中主要凸顯的是,將領的損失,軍隊損失用「一軍皆沒」來形容,這裡應該指的是,丘福帶領的突襲明軍,並非指全部明軍,但是在《弇州四部稿》用10萬騎兵全軍覆沒來形容,我個人是不相信,全軍覆沒的,如果真的是10萬騎兵,打不贏,還不會逃了,又不是騎兵追擊步兵,那是屠殺,騎兵追擊騎兵在沒有提前穿插至其敵後的安排時是很難實現的。
《明太宗實錄》丘福麾下將士,多有歸之者具言,福等及虜戰敗績事。
(永樂八年五月)癸巳,車駕次雙清源,前從丘福陷虜中軍士聞,上親征,至是多脫歸。
再者通過《明實錄》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前線明軍戰敗的時候,是有逃回來的明軍的,而且在次年,朱棣親征的時候,被俘獲的明軍,也有逃脫重回大明的,所以說暫且不提當時明軍有沒有10萬,真正被斬殺的應該是丘福帶領的那支突襲部隊,而尚未集結的主力部隊,在丘福等人戰敗被殺後,發生潰退,一部分被俘,一部分逃回大明,死在草原上的,大多也不是被蒙古人殺死的,而是在潰逃中,迷失道路,後者給養不足,屬於非戰鬥減員損失。
而且臚朐河之戰明軍損失對大明來說並不嚴重,畢竟次年朱棣就親征了,《明史.成祖本紀》(永樂八年)五月丁卯,更名臚朐河曰飲馬。甲戌,聞本雅失里西奔,遂渡飲馬河追之。己卯,及於斡難河,大敗之,本雅失里以七騎遁。丙戌,還次飲馬河,詔移師征阿魯台。並且打贏了,如果說臚朐河之戰,明軍因為丘福冒進而損失過大的話,朱棣就算在凶,也沒這個底氣去親征吧,不過話說,當時朱棣親征至臚朐河時,還將其改名了,多少還是對此次戰敗心有不甘的。
總的來說,臚朐河之戰是丘福習慣性的制定了有風險但也有利的軍事行動,錯誤就錯誤在,他不僅自己親自去執行這麼冒險的計劃,還帶上了其他四位主要將領,妥妥的是把指揮部送到敵方眼皮子地下的節奏,讓對方來了一次斬首行動,此戰明軍雖然戰敗,但是好在損失不大,用全軍覆沒來形容,是有些誇張了。
參考資料《明史.成祖本紀》《明史.丘福列傳》《明史.李遠列傳》《明史.王聰列傳》《明史.王忠列傳》《明史.火真列傳》《明史.韃靼列傳》《明太宗實錄》《李朝實錄》《弇州四部稿·卷八十》